文章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了介紹其寫作方法,故將其進行解剖。正如一部機器,為了要掌握它的原理,必須要講解零部件一樣。學術論文也是將其分解為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進行闡述,但從文章的結構規律仔細考查,僅僅講解這三部分還不夠,還有一個問題不可忽視。在結構文章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學術論文的過渡。
所謂過渡,顧名思義就是如何處理上下文內容的轉換、部分與部分、層次與層次、段落與段落的合理、巧妙的銜接,這就是過渡。
承接過渡法:
承接過渡法是根據文章意義的自然發展而自然過渡的方法。如陳彩虹的論文《貨幣穩定與現代中央銀行體制》(《中南財經大學學1年第2期)第一部分“貨幣穩定與政治報》穩定”中的前三個自然段就是如此:
人所共知,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的貨幣,不再是商品本位的貨幣,也不是金銀本位的貨幣。由此而來,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處于與商品與勞務對立另一方的,只是本身沒有任何價值與使用價值的 一種由國家政權與信用為基礎的紙的 信用憑證。抽象地貨幣看,處于商品與勞務交換過程中另一方的,不是商品,不是特殊的貨幣商品,而只是一張憑證。這一定論表明態度,紙的憑證后面有它強大的信用支持力量。因此,貨幣的流通與普通接受,是在國家政權力量與國家信用力量的支持下形成的,紙幣所代表的,是一種強大的信用關系。雖然說,這種信用關系的維持與發展,可以有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制性作用在內,但作為紙幣流通與生存的最為基礎的力量,還是強大的國家信用。既然人們在商品生產與交換活動中,總有一方只得到沒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紙的憑證,這張憑證代表價值的確實與穩定與否,這張憑證所體現的信用關系的牢固與否,便成為貨幣管理當局每天的具體工作的目標,正如政府機構的具體工作對于政治格局的穩定一樣。若是這種情況惡化下去,就會使一國的貨幣體系走向崩潰,而由貨幣體系框架支持的經濟體系,也會由此走向崩潰。最令人擔憂的,還是紙幣的國家的信用關系的變化。……如果
后者不能得到充分保證,國家的信用就會在人們的心目中喪失,貨幣信用的弱化或喪失,會使國人經濟上對貨幣管理當局產生不信任,而這種產生于貨幣關系上的信用喪失,也就離政治上信用的喪失距離不遠,代表國家政權的政府機構或是其他機構也就面臨無法代表而有被取代的可能,這也就是由貨幣信用的危機轉化成了國家政權的危機。從第一自然段到第二自然段再到第三自然段,既沒有使用數詞、序詞,也沒有使用關聯詞、設問句式等形式實現段與段的過渡,而是靠上下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文意逐步加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