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寫作講究學德
2020-01-24T14:14:31+00:00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關系到學術文化及論文代寫的成敗興亡,學術文化不可能游離于政治和經濟之外而與世隔絕。學術化總是會對政治和經濟發生影響。當然,政治和經濟又在對學術發生影響。政治腐敗和經濟腐敗會引起“學術腐敗”。學術腐敗實際上已不是一般的文風不正的問題了,而是道德敗壞的問題了。 學術失德會嚴重困擾學術研究的正常發展,學術腐敗的表現,可謂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它使圣潔的學術變得骯臟起來,內在的學術價值被蛙空,被異化。諸如抄襲剿竊弄虛作假;假冒偽劣,混水摸魚;粗制濫造,泡沫成果,1稿多用,重復循環;剪切拼湊,雜取組合;改頭換面,粘貼復制(電腦技術方便了拼湊組合和自我復制);請人代筆,或尋求掛名;關系網絡,關照近親;項目壟斷,虛假鑒定;以錢開路,出賣署名權,等等,不一而足。 學術研究中弄虛作假的現象,中外都不乏實例。本世紀30年代,英國人多森為了騙取科學上的榮譽,把人的頭骨打碎混入古老動物化石和石器中間,又從1個海外歸來的水兵手中買了1塊猩猩的下領骨,精心加工后用重錯酸餌溶液和氧化鐵染成紅棕色,然后一起偷偷埋在郡皮爾當的沙層中,以后再挖出來,被英國科學機構命名為“多森原始人”。40年后,這個騙局被揭穿。這種做假為受到科學界的唾棄。 直至當今,弄虛作假、剩竊抄襲的事件,在學術界時有發生比如,涂秀虹等著《吳敬梓與〈儒林外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版),多處抄襲陳美林《吳敬梓與〈儒林外史汗。對陳著中的錯誤情襲不改。《光明日報》2000年6月15日發表李志明的文章《一本抄襲拼湊而成的書》,揭露此事。文中言及,“雍正末乾隆初任江寧府學教授的唐時琳,當時同趙國麟、上江督學鄭緒谷一起推薦吳敬梓”,這句話中有兩處錯誤,一是唐時琳當時是江寧縣學訓導而非江寧府學教授(見乾隆十三年《江寧新志》,或同治十三年《上江兩縣志》);二是唐時琳并沒有和趙國麟、鄭緒谷一起推薦吳敬梓因為他沒有資格推薦人參加博學鴻詞廷試,當時朝延規定三品以上的督、撫、學政才有推薦資格,趙國麟是安徽巡撫,鄭蠟谷是上江督學,有資格推薦。 在學生的畢業論文中,同樣不乏劇竊抄襲的現象。這個問題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令教育工作者傷腦筋的一件事。為反竊,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盧姆菲爾德于2001年設計了1份反抄襲的電腦軟件,對所審論文進行掃描,把多于6個字的習慣用語找出來并標明,再進行手工閱卷,便于發現其中論文是否抄襲。民分析了5個學期的論文,122篇被鎖定為有抄襲嫌疑。這一件震動了全州,有的學生因此被開除或取消畢業文憑。 我們高校學生畢業論文寫作中涉及不道德的問題也是比較多的。抄襲現象,代筆現象,“滲水”現象,用剪、拼、套、換來寫論文“回收”再用,拿上屆學生的論文來頂數等現象,同樣是學術失德的表現,都需要花大氣力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