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代寫的主題,一定要在文中明確而集中地表述出來。表述題的文段,在文章中沒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安置。
(一)將主題安置在序論之中,就是開門見山,開宗明義。有些論文在開篇就直接點明中思想,擺出基本觀點,或者說明寫作意圖和論文的主要內容。樣,要旨在文首即已明確了。這種表現主題的方式多用于針對較強或反駁性的論文之中。由于落筆人題,開門見山,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觀點或看法,就能收到醒目、引人的效果。如有1篇使用分形理論研究城鎮體系的論文,在序論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研究表明,由于城鎮體系的等級結構和空間結構都存在元標度性,即具有分形特征,因此通過分形理論來研究城鎮體系結構特征,制定合理的城鎮體系發展對策,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是全文的主題,本論部分展開論述這一論點的根據和具體方法。
(二)將主題安置在結尾當中就是在文章結尾綜述出論文的主要觀點,古代文論家把這種方式稱之為“卒章顯志”。這種文未顯旨的方式,就像編筐收口一樣,收柬全文,點出中心所在,或作進一步的引申,從而產生文盡功成的效果。這種表現主題的方式多用于歸納文章的內容。如《阿Q和陳失生兩個藝術形象的比較》一文,在論述了阿Q和陳失生的種種心態之后,文章結尾做了這樣的結論:魯迅寫阿Q,是要“畫出”國民的魂靈,揭示民眾的痛苦引起社會的關注,尋求醫救的方法。高曉聲寫陳矣生,則是反映小生產者誠實而又狹隘、自卑而又自賞、自輕而又自重的心
理,促使他們棄舊圖新,向前發展。從阿Q到陳矣生,歷史的車輪已經碾過了60多個春秋,陳矣生身上還有阿Q的影子但已不是徹底的阿Q了。當然,陳矣生身上表現出的問題同樣值得當代中國人關注和思考。
(三)將主題安置在正文之中,就是文中點題。在論述、說理發展到水到渠成階段后,在文章中間自然而然地引出主要論點或中心思想,并用簡潔明白的話語加以概括,從而顯現和深化主題,引起讀者注意。用這種方式表達主題時,既可利用文中小標題顯示,也可在行文過程中通過立論推理或說明把主題直接表現出來。文中點題的關鍵是要掌握好候,抓住時機,該點才點,適可而止,使點題之筆恰到好處。不然的話,就起不到直接表現主題的作用,還可能破壞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氣氛。例如,2004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統一考試的語文試卷(A)的第三題閱讀文言文節選自《雙書·疏廣傳機其中的第14題要求考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選出“不正確的1項”。標答案為B。原文中有“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為師傅,朝廷以為榮”,選項A解為“叔侄二人并為皇太子師傅,朝廷引以為榮”,即出題者以為“朝廷以為榮”的正確理解是“朝廷引以為榮”。針對這一問題,王月廷寫的《如何理解“朝廷以為榮”》一文中以可信的論據,說明“朝廷”后面省略了“文武百官”,“以為榮”的含義是“以之為榮”,“視之為榮”。這篇文章,就將主題安置在本論不管主題段放在文首,還是放在文中、文尾,都需要在整篇文章中加以環顧回應,墊鋪烘托。正如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所闡明的那樣:“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