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論文代寫工作中,人們往往把科學和技術看作是一個東西,或者把技術簡單地歸結為科學的應用。實際上,科學與技術有原則性的差異,技術既不等同于應用科學,也不等同于科學的應用。
科學的最基本要素是知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科學實驗、生產實踐等有目的地認識世界的活動中,獲得的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現在,人們習慣地把知識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以及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高度概括和總結的哲學。通過分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發現它們有兩個基本內容:一個是事實,一個是規律。自然界和社會上存在有各種各樣的事實,在人們沒有發現之前它就存在著。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的,發現并不那么容易,誰首先發現了,誰就是科學家。比如在古埃及,公元前1500年左右,就有人用杠桿來抬起重的東西,但是人們不懂得其道理,古希臘的物理學家、數學家阿基米德在研究機械中,細心研究了這種現象及其道理,發現了杠桿原理,并設計制造了許多機械和機器。再如英國科學家漢弗萊戴維在年,用電流分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堿,因而獲得了鉀、鈉等堿金屬。他又在1808年用蒸餾法從汞合金中提取汞以后,先后又獲得了鋇、鎂、鈣、鍶等堿土金屬。知識的另一個內容就是規律。一般認為規律是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只有反映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關系的知識,才是科學。科學研究工作要從大量的事實中去總結規律,在一定條件下同一結果的重復出現,這就是規律,就是客觀事物之間關系的必然性。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前人工作的成果,又對新掌握的資料進行比較和研究,發現了各種元素的性質存在著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即元素周期律。作為自然界基本定律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發展。科學是積累的、可驗證的、可交流的知識。英國生物學家查理達爾文在寫給別人的信中說:“科學就是整理事實,以便從中得出普遍的規律或結論”。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也論證了科學的含義。他們說:“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是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就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科學是反映客觀事實與規律的知識體系,但是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作為一個知識體系的科學來說,也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之中,所以一般認為科學的定義應該是,“不斷完善和發展著的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體系過程”。